國際檔案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向來有通過調整產量減少原油市場波動的傳統。不過,27日舉行的部長級會議上,歐佩克一改傳統,在油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仍決定維持原油日產量不變。外界眼中,主導這一決定的是沙特阿拉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個歐佩克“大佬”不願看到上世紀80年代的減產“噩夢”再次上演。
  大約30年前,國際油價供需環境與眼下頗有相似之處。經歷1973年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和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國際油價的大幅攀升導致市場需求大幅萎縮。與此同時,歐洲北海發現大量原油儲備,增加了市場供給,國際油價開始從最高的每桶35美元走長期下坡路,最低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
  其間,作為主要產油國的沙特為提振油價,單方面宣佈減產原油1000多萬桶,至1985年的不到2500萬桶日產量。不過,油價仍繼續下跌,讓沙特身陷財政赤字。
  “(沙特的)錯誤就是試圖通過減產來刺激油價上漲,而油價還在繼續跌,”市場分析師亞西爾·埃爾古因迪說,沙特因此失去了市場份額,直到16年後才恢復財政盈餘。
  1985年年底,沙特終於改變立場,宣佈增產,油價因而迎來終極一跌,但不久後開始走穩並複蘇。
  這個慘痛教訓讓沙特苦苦煎熬了16年,也體會到一個殘酷現實:歐佩克內部缺乏“團結”。
  沙特減產期間,不僅非歐佩克產油國沒有減產,而且連其他歐佩克成員國也不願響應沙特,甚至暗地裡增產,讓沙特作出的犧牲付諸東流。
  將這種不團結展現到極致的是兩場戰爭: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以及因伊拉克指責科威特擅自增產原油而最終導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
  一名石油業消息人士說,這一次,在部分歐佩克成員國希望減產的情況下,沙特仍不為所動,目的不是刻意壓低油價,而是任由市場決定油價,容忍其波動至其他成員國都有動力和決心統一行動的時候。
  徐超(新華社特稿)
  徐超  (原標題:“減產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44mkbf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