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官員進入“不應期”
  官員自殺的新聞最近開始多了起來。據統計,2014年1月至9月,至少有32名官員自殺或排除他殺可能的事件被公開報道。到了10月,自殺的官員就已有5個,這還僅僅是見諸報端的數字。
  昨天,《廉政瞭望》一篇題為《部分官員退休後因心理不適進精神病醫院》的調查被廣為轉載。這篇調查呈現了一些官場生態和官員的情緒暗流,比如他們在明規則與潛規則、求實與造假、私心與良知等夾縫中左右為難;面對升職“天花板”的無奈;對工作壓力與工資收入不成比例的不滿;以及不公開不公平的競爭和等級森嚴的上下級關係所帶來的人際關係緊張等等。
  所有這些負面情緒暗流在官員退休之後就會變成情緒激流:在“朝”時高高在上門庭若市,在“野”後踽踽獨行門可羅雀,巨大的現實對比將造成強烈的心理落差。這種落差無疑就是心理蹦極,如何不催生心理和精神疾病?
  不正常的權力機制必然產生不正常的官場生態。這種生態並非今時今日才出現的,但為什麼負面情緒在今時今日顯得格外突出?
  這或許與現時的反貪反腐、官員的權力受限有關。在權力不受約束時,官員再小,工資再低,也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怕找不到憑權力創收的時機和通道。而區區數千元的工資,那不過是生活中的零花錢。那些司職要害部門、貪腐本事更大的官員,動輒貪污受賄數千萬甚至數以億計,有這麼多錢打底,幾輩子都用不完,還怕官職低、工資低、“人際界面”不友好?還怕退休之後沒有好日子?
  只有當監督加強、權力變現的難度加大後,權力的“原始積累”才不足以疏解後顧之憂,工資、升職、退休、官場環境等問題才開始凸顯。
  生理學上有個“不應期”的說法。其意思是,生物對某一刺激發生反應後,在一定時間內,再給予刺激也不發生反應。這也可以稱為對刺激的麻木。過去,權力的種種優越條件可以從多方面刺激官員的神經,使之經常處於亢奮狀態;現在,部分優越條件突然被移除,當官就難免從亢奮期進入“不應期”了。
  曾經有人把“不應期”顧名思義地理解為“不適應期”。如果我們將錯就錯,那麼還可以說,權力被稍微收緊,就已經使官員進入“不適應時期”了,這就像長期抽煙的人突然戒煙一樣,各種不適會接踵而來。
  但生理學上的“不應期”還分為相對不應期與絕對不應期。相對不應期只是對刺激暫時無反應,絕對不應期則是對刺激的長久無反應——希望官員的“不應期”只是“相對不應期”。  (原標題:部分官員進入“不應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44mkbf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